惊!欧洲影坛第一夫人被传中风送医,她身上写有法国新浪潮以来整整一个时代电影的背影
日前传出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在拍摄艾玛纽尔·贝克特的新戏时出现中风送医院的消息。尽管经理人声明称她是轻微中风,活动能力未受影响,只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消息还是透着时间的残忍,青春的难留:它提醒我们,不知不觉间这位传奇美人已76岁高龄了。
13岁入行,纵横影坛半个多世纪,德纳芙曾主演包括《瑟堡的雨伞》《白日美人》《巴黎最后一班地铁》《八美图》等法国影坛耳熟能详之作,11次入围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两度获封影后殊荣,在柏林电影节及戛纳电影节都获颁终身成就奖。
她被誉为法兰西电影之光,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她,:“我能用什么来比喻凯瑟琳呢?如果一定要用一件物品来形容她的话,一朵花或一束花都不恰当……我把她比作一只花瓶,一只可以把所有的花插入其中的花瓶。”
60多年来,盛产“女神”的法国影坛,不断有新的法兰西玫瑰出现,伊莎贝尔·于佩尔、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奥黛丽·塔图、玛利亚·歌蒂昂......但凯瑟琳?德纳芙只有一个。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法国新浪潮以来,唯一一位亲历整个欧洲电影史,且尚在人世的女演员。
她从《瑟堡的雨伞》出发去拥抱整整一个时代
1943年10月22日,凯瑟琳·德纳芙生在巴黎一个演艺世家。最初,她叫凯瑟琳·法比安娜·朵列。与活泼外向、喜欢电影戏剧的姐姐不同,凯瑟琳打小个性安静,在遇见导演雅克·德米(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丈夫)之前,对电影这件事毫无憧憬。在一个酒会上,凯瑟琳第一次见到了雅克。他告诉从未上过电影学校,也并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课程的凯瑟琳,希望可以与她合作。他想在准备中的新片中尝试一种非常大胆的方式:将念白全用音符唱出来。这让凯瑟琳觉得既新奇又兴奋,她被告知必须在拍摄前将每段乐曲熟记于心,再在镜头前分秒不差地重现出来。每当录音室里的音乐响起,她都会被其深深打动,还没开拍,她已爱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瑟堡的雨伞》(又名《秋水伊人》)。
就这样,20岁的德纳芙走进了《瑟堡的雨伞》,饰演那个不顾家里反对和加油站男孩热恋的17岁少女日内维耶。他们的爱纯真、炽热。她拉着盖伊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爱你”,不顾一切地想跟他远走高飞。可战争无情地拆散了他们。
男孩去了前线,偶尔的来信和照片,怎能慰藉日内维耶日夜思念的心?在窘迫的生活中,她渐渐失去了等待的勇气,最终嫁给了钻石商人罗兰。
多年后,当日内维耶和盖伊再次在大雪中相见,早已物是人非。尽管两个人从未忘记这段感情,但曾经纯真的梦想再也找不回来了。
《瑟堡的雨伞》片场每天都在发生奇怪的事情。比如,半夜在大街上唱歌;没钱买器材就搞些小发明来移动摄影机;在现场放计时器,以确保每句歌词的准确性。所有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东西,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使凯瑟琳·德纳芙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拍电影就是和一些不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场非同寻常的梦。
而这一年,生活也在德纳芙身上刻下重要的痕迹。她17岁时爱上大她16岁的法国导演罗杰?·瓦蒂姆。这一年,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随即成了一个单身母亲。雅克·德米被迫停下整个剧组等了她好几个月才把《瑟堡的雨伞》拍完。生活加在德纳芙身上的苦痛,转变成了角色细腻的内心世界。在《瑟堡的雨伞》里,凯瑟琳的表演呈现出质的突破。人们在她饰演的日内维耶眼中,看得到有些纯真的东西,一点点破碎、消失……
后来的奥斯卡大热歌舞片《爱乐之城》被认为有极大的向《瑟堡的雨伞》致敬的成分
这是影片留在影史最美的镜头之一,在一个俯拍镜头下,打着五颜六色雨伞的路人,按对角线相向而行擦肩而过,来回穿插走动,仿佛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影片的结尾,日内维耶开车带着女儿离开,男主角的老婆孩子也回来他的身边。德纳芙的面孔闪过一种无以名状的冷漠,这样的表演在之前的音乐片中几乎从未见过。那年的戛纳,导演雅克·德米捧为左岸派捧回了唯一的一座金棕榈,而凯瑟琳·德纳芙的名字开始被人铭记。彼时的她应该不会想到,自己正出发前往去和整整一个时代拥抱:包括波兰斯基、布努埃尔、梅尔维尔、奥利维拉等欧洲所有大牌导演正在前方等她。
德纳芙与伊夫·圣·罗兰
如果说雅克·德米为德纳芙指引了一条通往电影的大门,那么布努埃尔则把全世界的大门都为她推开。1967年对凯瑟琳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她出演了《白日美人》,还因此结识了时尚界的传奇人物伊夫·圣·罗兰。在布努埃尔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凯瑟琳已是他心中的女主角。她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年轻貌美,孤傲冰冷,符合中产阶层人妻的气质。影片公映时备受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弗琳娜”这个角色也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白日美人》中,德纳芙演出了一个不一般的“人妻”形象,到了日剧《昼颜》成为现象级作品时,她被认为是“昼颜”妻最早的原型
在特吕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初凯瑟琳与布努埃尔的合作并不顺利。布努埃尔不爱说话,对表演不作任何要求,不让演员看拍好的片段,这都让年轻的凯瑟琳不知所措——她原本就不是个主动的人。这些使两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一直存在偏差。布努埃尔和制片人看过样片后很失望,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样子。然而,他用了三、四天剪辑,结果却出奇地好,那些他之前认为不太适宜的表演都变得恰到好处。没人能解释到底是为什么,这件事成了电影圈的谜团之一。
特吕弗和凯瑟琳·德纳芙
毫无疑问,特吕弗和凯瑟琳·德纳芙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给她带来了第一个大奖的肯定,而她则是他当仁不让的缪斯女神。德纳芙与特吕弗的首次合作是1969年的《骗婚记》,彼时的特吕弗已过了他的巅峰时期。影片带有浓重的希区柯克式悬念套路,但实质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爱情问题。现在看来,电影并无特别之处,唯一可圈可点的,似乎只有德纳芙的表演。
而《最后一班地铁》中的那个角色,则是特吕弗专为德纳芙量身定制的。凯瑟琳·德纳芙在其中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
“在那个时代,女演员很难遇到这样的角色,不止是情人或妻子,战时剧团的经营者身份让她性格中有种坚毅的东西。因为心中隐藏了许多事情,所以她的行为有时会看起来很古怪,是一种僵硬和激烈冲突下的融合”,凯瑟琳·德纳芙曾这么描述这个角色。特吕弗希望她能通过这个角色,表现出不同于以往,不只是漂亮的金发女郎。
《最后一班地铁》剧照
那段时间,真是甜蜜的时光。他们长时间在一起聊天,谈电影、演员和剧本。特吕弗不爱出席人多的场合,而凯瑟琳则会去。回来,特吕弗就让她给他讲所见所闻。他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直到特吕弗去世,这两人之间都保持着坚不可摧的友谊。德纳芙曾不止一次表示过对特吕弗才华的欣赏,而特吕弗则不吝用极致的话语描述他的缪斯女神。“凯瑟琳?德纳芙的确很美,以至于由她担任女一号的电影即使没有故事情节也会大受欢迎”,令特吕弗坚信不疑的是,观众只要看着凯瑟琳,就会感到幸福,“她的脸让人相信,即使电影没有情节,她就是剧情本身”。
1972年,德纳芙与法国老牌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合作《大黎明》。影片是吴宇森《纵横四海》的原型,更是梅尔维尔的遗作。她送了这位亲历了二战的法国老导演最后一程。接下来的1980年代,德纳芙出演的作品似乎沉寂了下来,新浪潮退去,法国电影陷入了衰退。
1995年,就连将她带到世人面前的雅克·德米也已离世,在其妻瓦尔达的纪录片《雅克·德米的世界》中,德纳芙出现在镜头中。她对德米的感激在采访中流露不尽。
《黑暗中的舞者》中,人到中年的德纳芙化身美国小镇的家庭妇女
2000年,在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北欧导演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中,人到中年的德纳芙饰演了一位好心的邻居。曾经的女神,化身美国小镇的家庭主妇,岁月夺取了她青春的容颜,却无法夺取她的美丽,那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美,是时间淬炼以后留下的印记。
是枝裕和的新片《真相》
德纳芙的电影版图在去年又扩大了。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片《真相》中,她与另一位法国传奇实力派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一关系复杂、又爱又恨的母女。这些导演都在凯瑟琳·德纳芙的演艺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她一同用镜头雕刻艺术,用艺术来对抗时间。
特吕弗在《骗婚记》中呈现出了德纳芙的颜值巅峰
“你的脸是风景。眼睛是绿色的小湖……温柔时吐出珍珠,说谎时吐出蛤蟆。我闭上眼睛,但还是看到你。”在《骗婚记》中,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玛西翁骗走了路易的全部钱财,他原谅了她,还为她卖了工厂、杀了人。在逃亡的路上,她下毒害他,他依旧对她一往情深。多少人在电影中,对这位女神一见倾心,而在现实世界里,凯瑟琳却至今孑然一身。
17岁时和33岁的罗杰·瓦蒂姆的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也使她成了一个单亲母亲。然而与之而来的,凯瑟琳·德纳芙也迎来了事业的巅峰。1965年,她又与英国摄影师大卫·贝利开始了久的婚姻生活,可五年后的黯然分手,就此斩断了她对婚姻的所有向往。
不过,爱情始终令人无法抗拒。1971年,凯瑟琳在片场认识了意大利首席男神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热烈的爱让她又一次变得盲目,她不顾他已婚的身份,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即使分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好友的关系,直到马塞洛1996年去世的那天,她和女儿一直守在病床前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凯瑟琳·德纳芙曾征服过许多才华横溢的男人,包括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特吕弗、伯特·雷诺兹,但她却始终无法征服爱情。在《骗婚记》的结尾,冷酷如玛西翁,也被熊熊燃烧的爱温暖了心:“这就是爱吗?原来它是这么令人痛苦。”是的,它是痛苦,也是喜悦。
凯瑟琳·德纳芙晚年长住在巴黎,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诺住得很近。
一年中,她半年用来工作,半年用来享受生活。2005年,她出版了《凯瑟琳·德纳芙的秘密日记》,记录了她在片场的所见所想。她并不打算写自传,只希望通过这本日记留下对电影的只言片语。多年来,她对电影一直保有热情。对她来说,看一部电影,或者亲身去演绎一个故事,永远都是一种探索。
纪念|“他是那一代男演员里演技最高的一位”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当地时间9月6日,法国国宝级男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在其巴黎寓所中安详离世,享寿88岁。
贝尔蒙多因主演《精疲力尽》《狂人皮尔洛》等作品,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面孔之一。此外,他也主演过《乱世冤家》《王中王》等获得商业成功的影片,一度成为法兰西银幕上最卖座的男演员,且以勇于亲自挑战特技动作而驰名影坛。
让-保罗·贝尔蒙多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拳坛到影坛
让-保罗·贝尔蒙多1933年4月9日出生在巴黎郊外。父亲保罗和母亲莎拉,一个从事雕塑,一个专职绘画,可以说,小贝尔蒙多诞生于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之家。从小,他身上就体现出了过人的精力,热衷各种体育运动,尤其爱骑自行车,还是校足球队的守门员,唯独对学习不怎么有兴趣。
1949年5月10日,十六岁的贝尔蒙多初登巴黎拳坛,仅用一个回合便KO了对手。之后的几场比赛,他也无一落败,拳头又重又狠。当然,在拳坛上,没有只打人不挨打的道理。一年之后,这位业余拳手便宣布金盆洗手,历史战绩停留在四胜一平四负。“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脸已经有些认不出来了,于是便决定不再打拳了。”他曾回忆说。
年轻时代,贝尔蒙多曾当过业余拳手
告别拳击生涯后,对自己长相颇有信心的他,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在小型演员培训班训练了一段时间,不久后便跟着各种江湖戏班,走乡串户演起戏来。
二十岁那年,贝尔蒙多终于定下心来,专门在巴黎戏剧艺术师范学院念了三年表演,而且专业课成绩相当出色,演技也臻于成熟。可是,1956年8月的汇报演出上,向来无法无天的他在舞台上大胆讽刺了学校的某些制度,引得台下同学哄堂大笑、沸反盈天,也彻底惹恼了校方,结果没能拿到正式的毕业文凭。
当然,这些都无法阻止贝尔蒙多踏入演艺圈。1957年的《步行骑马和坐车》(À pied, à cheval et en voiture)成了贝尔蒙多的银幕处子秀,但戏份很少,只能替比他年长一岁的男演员让-皮埃尔·卡塞尔(Jean-Pierre Cassel,演员樊尚·卡塞尔的父亲)打打下手。
翌年的喜剧片《卿本佳人》里,他又和比自己小三岁不到的阿兰·德龙联手出演。两个年轻人在片中都非主角,倒是因此加深了友情,之后又合作了《江湖龙虎》等作品,成为终身的挚友。
1970年,阿兰·德龙(左)与贝尔蒙多搭档出演《江湖龙虎》。
贝尔蒙多不算挺拔的鼻子、黝黑的肤色、厚厚的嘴唇,对比上五官精致到近乎完美的阿兰·德龙,外形条件下乍看似乎输了一大截。不仅是外形特征,从家庭背景到表演方式,他们都大相径庭;但两人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芥蒂,只有高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在同一个时代各自发光,又汇集辉煌使得法国电影以独树一帜的风貌闪耀于世界之林。
在影迷中,阿兰·德龙与贝尔蒙多也都不乏大量拥趸;银幕下的口碑,也是各含春秋。有趣的是,生活在巴黎的流浪汉让-马利·胡戈尔(Jean-Marie Roughol)曾在其自传体作品《我的街头人生》(JE TAPE LA MANCHE)里比较两位影坛巨擘以及另一位同时代的演员让·雷谢夫(Jean Rochefort)对待街友的态度:“对我来说,最糟糕的是阿兰·德龙。他自大又冷漠,说话的口气很差,叫我们闪一边凉快去。有一次我走向他,他一看到我过来就说,‘我知道你要什么,我什么都不会给你。’然后掉头就走。跟让-保罗·贝尔蒙多简直是很大的反差。我在香叶丽舍剧院前碰到后者,他给了我十欧元,超级亲切,就跟让·雷谢夫一样慷慨。”(“一起来出版”出版社,2016)
晚年的贝尔蒙多(左)与阿兰·德龙
“新浪潮”作品与商业片的并行
在贝尔蒙多从影之初,确实有不少人评价其外貌丑陋,根本就不可能在影坛有多大发展。好在,他生逢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电影的传统技法、美丑的刻板评价,都在这个时代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而他的伯乐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恰恰是一位以颠覆电影语言而著称的创作者。
1958年,在担任《电影手册》杂志影评人期间,戈达尔就已慧眼相中贝尔蒙多身上那股锐气,并找到他主演自己的短片《夏洛特和她的情人》。影片拍完,还没来得及补录音轨,贝尔蒙多就被征召入伍,去他父亲的故乡阿尔及利亚当了半年大头兵,于是我们在这部短片中听到的男主角的声音,皆由导演戈达尔自己配音,而非出自贝尔蒙多之口。
服役归来,贝尔蒙多又主演了“新浪潮”阵营中另一位影评人出身的导演夏布洛尔的作品《二重奏》。该片在1959年的第二十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参与角逐金狮奖,也连带着让更多人知道了贝尔蒙多的名字。
当然,真正让贝尔蒙多被载入电影史册的,还是1960年的《精疲力尽》。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首度执导剧情长片的戈达尔在其中运用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而贝尔蒙多饰演的巴黎街头小混混米歇尔,也成了那一代价值感幻灭的法国年轻人的缩影。
《精疲力尽》剧照
《精疲力尽》在法国本土和整个世界影坛都受到高度关注,也让贝尔蒙多成了当时法国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片约多到应接不暇。意大利导演德·西卡找他去演了《烽火母女泪》,与当红女星索菲亚·罗兰搭档;黑色电影大师梅尔维尔也连续用他来当主角,拍摄了《莱昂莫汉神父》和《眼线》等片。
《烽火母女泪》剧照
《莱昂莫汉神父》剧照
在外界对于贝尔蒙多的各种评价中,梅尔维尔曾经的一番话可谓最为到位:“他是那一代男演员里演技最高的一位,同一场戏,可以给你二十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而且每种表演都很有效。”不过,1963年两人在合作《费尔肖家的老大》一片时,却发生了激烈冲突。
某天,梅尔维尔在给老演员夏尔·瓦内尔(Charles Vanel)说戏时发了脾气,口不择言地斥骂其是“老杂种”。这让从小就看着瓦内尔作品长大的贝尔蒙多无法接受,直接冲着导演挥出了一记勾拳。据说自此之后直至1973年梅尔维尔去世,两人都再未和解。而梅尔维尔原本想找贝尔蒙多来出演的《红圈》、《独行杀手》等作品,最终都由阿兰·德隆出演。
好在正当红的贝尔蒙多不怕没戏可演。之后的那些年里,他一边继续出演戈达尔、特吕弗等“新浪潮”导演的探索性作品,如《女人就是女人》《狂人皮埃罗》《骗婚记》等,一边也靠着《乱世冤家》《王中王》等商业大片收获了普通观众的心,甚至还在1980年代征服了大量初次接触到这些译制片的中国观众。
戈达尔(左)与贝尔蒙多在《狂人皮埃罗》拍摄现场
《王中王》剧照
与凯瑟琳·德纳芙在特吕弗执导的《骗婚记》中
转型幕后大获成功
私底下,热爱阅读《丁丁历险记》、体育杂志和侦探小说的贝尔蒙多,曾透露自己其实更爱拍摄动作片、冒险片多过那些知识分子爱看的电影。那些年里,他主演的《里奥追踪》《碧血长天》等片都在法国拿下了惊人的票房成绩,贝尔蒙多也一跃成为法国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不过,对于来自好莱坞的邀约,并不怎么通晓英文的贝尔蒙多大多干脆地拒绝了。
1970年,贝尔蒙多与阿兰·德隆携手合作的《江湖龙虎》票房大获成功。看到老友德隆不光是在出现在幕前,还亲自担任《江湖龙虎》的制片人,更有话语权也获利更多,贝尔蒙多决心复制。不久后,他成立塞利托电影公司,接连拍摄了《普保罗医生》《夺命太阳下》《史塔维斯基》《骗子难过美人关》《恐怖笼罩城市》《捕手》《替身演员》《危情谍影》等多部作品,大多取得了票房成功。
阿伦·雷奈执导的《史塔维斯基》由贝尔蒙多自家公司出品
1980年代之后,转型幕后制片人的贝尔蒙多,渐渐淡出大银幕,他将之归咎于法国影坛缺少优秀编剧、缺少好剧本。1990年,贝尔蒙多时隔三十年后重回戏剧舞台,主演了经典剧目《大鼻子情圣》,大获好评。
电影生涯晚期,贝尔蒙多还主演过《新悲惨世界》《二者必居其一》等作品。2001年,他经历了一次中风,右半边身体失去知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靠坐轮椅出行,直到拍摄2009年的电影《男人与狗》时才算再度正式复出。
《新悲惨世界》海报
说到演员生涯中获得的奖项,1989年的法国电影界最高荣誉恺撒奖,曾将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主演了《雄狮萨姆》的贝尔蒙多。个性耿直的他竟然拒绝出席,拒绝领奖。原来,1976年诞生的恺撒奖,奖杯是由法国现代雕塑家恺撒·巴尔达奇尼(Cesar Baldaccini)设计,奖项的名字也源自于他。但恺撒·巴尔达奇尼与同为雕塑家的老保罗·贝尔蒙多向来关系不睦。于是,儿子为替父亲出头,拒领恺撒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2011年,贝尔蒙多获颁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也授予其终身成就金狮奖。2017年,恺撒奖再度向他伸出橄榄枝,这一次,贝尔蒙多终于放下成见,亲自到场领取了一尊终身成就奖。
2016年,贝尔蒙多领取威尼斯终身成就奖。
贝尔蒙多一生共有过两段婚姻。第一次结婚时,他才十九岁。妻子艾洛迪(Elodie Constantin)为他生下了三个孩子。然而,架不住电影圈内诱惑太多,1965年拍摄电影《杀手闹翻天》时,他爱上了搭档的乌苏拉·安德丝(Ursula Andress),与艾洛迪办理离婚。1972年,与乌苏拉·安德丝分手后,贝尔蒙多又谈过不少恋爱。
2002年,贝尔蒙多与比自己小32岁的多年女友娜蒂(Natty Tardivel)完成了结婚手续。一年之前,贝尔蒙多突然中风,女友对他悉心照护,让贝尔蒙多十分感激。2003年,仍在康复之中的贝尔蒙多,人生之中第四次当了爸爸。不过,贝尔蒙多与娜蒂最终还是在2008年离了婚。
随后,贝尔蒙多又爱上时年33岁的比利时女模特芭芭拉(Barbara Gandolfi),还因为后者卷入比利时夜总会洗钱丑闻(芭芭拉的前夫在比利时经营多家夜总会)而不惜公开上电视为其辩护称“不能因为她在晚上上班就说她是坏女孩”。不过,到了2012年,贝尔蒙多还是和芭芭拉分了手。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相关问答
巴黎有名的明星?
1.凯瑟琳·德纳芙生日:1943年10月22日代表作:《白日美人》、《情杀案中案》、《斯万的爱情》《夏伯特上校》《浪荡儿》《八美图》...法国人在1995年选择...